首页 | 机构设置 | 政策法规 | 发展规划 | 信息统计 | 决策参考 | 章程建设 | 资料下载 |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发展规划>>正文
菏泽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2-09-21 16:00  

 

 

 

菏泽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成绩

“十三五”时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良好发展。

1.应用型办学方向科学厘定。学校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奋斗目标,提出“355”三步走发展战略形成了包括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的办学定位体系。省委、省政府《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菏泽学院筹建菏泽大学”,菏泽市政府山东省教育厅签署省市共建菏泽学院协议,菏泽市与学校建立市校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关于加快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

2.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有力。坚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探索“一体两翼三经五纬”育人模式,聚焦“立德树人”任务,达成“又红又专”目标,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健全“四维协同”机制,构建“五育并举”体系,整体落实“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育人质量不断提高,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3.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形成十大应用型专业群和十大跨学科平台,获批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12个;本科专业增至63个,校企合作专业21个,拥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5个,1个专业列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名单。

4.师资队伍发展壮大更有活力。聘用专职辅导员和紧缺专业师资132人,引进高级职称应用型师资7人、博士师资92人,认定“双师型”教师520人,聘用“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高水平专家15人;新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培计划专家5人,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教学名师等5人,获批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1个。

5.科研创新发展基础日益坚实。校地校企共建牡丹研究院、药物研究院、非遗研究院、黄河研究院等科研平台,SCI、EI、SSCI收录论文388篇,出版著作83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90项、厅级项目87项,纵向课题经费820万元,获批专利513项(发明专利6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9项。

6.教书育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顺利完成艺术教学实训中心及演播厅、新3#学生公寓楼、校园环路铺设改造等基础建设工程。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69亿元,纸质图书216万册,数据库增至44个。省发改委批准新建学生公寓项目立项;学校三期工程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完成,获批省2020年度重大准备项目。

7.现代大学治理体系逐步健全。修订《菏泽学院章程》制定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周一例会制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修订完善了教学、学术、人事、资产、民主管理等相关制度组建成立17个二级学院,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服务产教融合,设立了合作发展处、创新创业学院等机构建立市校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成立了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

8.党建工作更加坚强有力。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卓有成效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党支部建设规范化程度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责任和考核机制健全落实。

(二)发展经验

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必须坚定不移遵循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进校城融合和服务地方工作。四是必须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之路,根植地方产业行业,强化内涵建设和条件支撑。五是必须坚定不移把人才兴校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二、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从国家新发展阶段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明确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要求。这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高等教育面临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前景。

从我省新发展形势看。省委、省政府在山东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着力推进科教强省突破”排在“九个强省突破”任务的第一位,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发挥教育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动力源作用。省政府深入实施《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积极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强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对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全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重要历史机遇期。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看。菏泽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优良,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潜力巨大,“231”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势头强劲,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等产业重大项目密集实施,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高层次平台、高水平人才不断集聚,菏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入快车道。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机遇叠加,必将更富活力。这为我校立足菏泽办学进一步坚实发展根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我校自身发展新态势看。“十三五”时期,学校坚持“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工作思路,积极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城融合、校地校企合作,形成加快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2月,我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首批支持建设单位,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全面开启新征程。

(二)发展挑战

展望未来,学校在“十四五”时期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我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分类发展、分类考核,实行“3个三分之一”资金配置方式,支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省高校竞争发展将更加激烈。二是菏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231”特色产业体系初步显现,对我校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与省内东部高校和南方同类高校相比,在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四是学校自身发展存在问题和不足诸如发展合力不强劲二级学院办学主动性不够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对接不精准高层次高素质领军人物和专业拔尖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协同创新能力不高高层次平台高水平成果少横向课题经费占比较低、自筹资金和社会捐赠较少办学优势不突出发展特色不鲜明等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三五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省将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立足菏泽,坚定走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到二○三五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锚定二○三五年奋斗目标,“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学校向应用型整体转型、校园三期工程建设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基本条件建设三大任务,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征属性更加鲜明,校城融合形成良好发展态势,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形成一批代表性成果,培育申报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学校事业发展区域特色更加明显,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人才培养。初步建立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6项以上。加强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50个以内。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学院4-8所,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省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以上,打造优质实习实训基地10处。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强化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项目(奖励)2000项以上。初次就业率90%以上。本专科在校学生控制在2.3万以内本科生占比达到70%以上

2.科学研究。侧重应用研究,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培育若干特色优势学科和省级一流学科,争取新增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4个以上。培养若干在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突出建设重点,2-4个专业学位培育点达到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3.师资队伍。做好教师发展工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专任教师达到1200人以上;高层次专家50人以上,教授达到100人以上;新增博士学位教师300人以上,博士占比达到40%以上;中青年教师业界锻炼300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总数达到800人以上;建立外聘教师长效机制提升外聘教师育人水

4.社会服务。深入推进校城融合发展促进共建共享。实现与各县区、代表性企业全面合作,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共享。加强协同创新,培育九大跨学科平台优势,建设智库2个以上、技术服务基地2以上。提供社会服务,开展教育培训,年培训3万人次。

5.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突出区域文化研究特色。形成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3个以上依托“一都四乡”等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在牡丹文化、书画、戏曲、武术黄河故道研究等方面产生特色成果20项以上,不断提升大学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

6.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开放办学。新增海外友好学校达到50所以上、具有实质性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校10所以上举办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共商共建“引智协作、文化交流、国别研究”中心争取设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课程,建设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0门以上建设全英文授课课程10门。

 

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目标值

人才培养

全日制本科生规模(人)

2.3

全日制本科生占比(%)

70

研究生规模(含联合培养)(人)

50

招生专业(个)

50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个)

5

省特色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4

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个)

2

省优势特色专业(个)

4

应用型专业(方向)数量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70

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80

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个)

≥2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门)

10

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

6

省部级优秀(或规划)教材(部)

≥2

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

≥10

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项)

≥5

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比赛奖励(项)

≥10

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率(%)

90

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项目奖励(项)

2000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省部级及以上奖励(项)

60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项)

2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部级立项(项)

200

初次就业率%

90

毕业生考研率(%)

30

科学研究

专业学位培育点达到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个)

2

省高水平学科或优势特色学科(个)

≥1

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个)

4

国家级科研项目(项)

30

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200

高质量学术论文(篇)

900

学术著作(部)

100

省部级及以上新品种、软件著作权审定授权及授权国家专利(项)

600

发明专利(项)

60

省部级科研奖励(项)

3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总规模(

1200

生师比

≤18

高层次专家总数(

50

教授总数(

100

引进培养博士以上教师(人)

300

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

40

中青年教师业界锻炼(人)

300

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3个月以上教师占比(%)

60

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3个月以上的专业课程教师占比(%)

80

双师型教师总数(人)

800

社会服务

应用性研究项目占各类立项课题总数的比例(%)

80

横向课题经费(万元)

8000

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个)

1

省级高水平研发团队(个)

5

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个)

3

建设智库

2

省部级成果(项)

5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0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额(万元)

500

新建现代产业学院(个)

4

建设技术服务基地

2

教育(科技)培训万人次

15

文化传承与

创新

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个)

3

省级及以上优秀学生社团(个)

5

地方文化特色成果(项)

20

省级及以上文化传承创新立项、奖励(个)

10

省级及以上报纸(电视台)宣传报道(条/年

5

报纸(电视台)专题报道(条)

15

国际交流与

合作

海外友好学校(所)

50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

共商共建引智协作、文化交流、国别研究”中心

1

引进“海智专家”(人)

5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课程,建设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0

学生海外访学交流(人次)

200

 

注:表中学生规模和各种比率指到2025年应达到的规模和比率数值,其他数据均为“十四五”时期新增数。

四、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专业建设龙头,以建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提升应用研究能力为重点,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产教融合之路,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开放活校四大战略,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开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新局面,成为区域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大学,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抓好党的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事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水平,为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改革创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创新贯穿学校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一切难题和矛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评价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持续增强办学活力,加快学校转型发展。

3.坚持统筹协调。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凝聚师生共识,强化政策协同,倾斜资源配置,深化产教融合,以重点突破引领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4.坚持文化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引领,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发挥以文化人作用,丰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载体,充实政治理论素养和人文精神涵养,营造乐教向学氛围,构建师生精神家园,为学校发展、人才成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5.坚持依法治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学校内涵建设和功能拓展,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健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引导师生学法守法,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强化民主监督,提升工作效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三)战略重点

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区域需求,按照“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开放活校四大战略,推动学校加快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1.推进人才兴校战略,形成高水平人才引领发展态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引育并举,加大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培养力度,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加强集成支持,促进人才成长,强化人才集聚,打造富有活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按照高素质专业化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队伍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推进质量立校战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鲜明特色。育人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必须树牢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推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逐步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融合培养,育人特色鲜明,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推进科研强校战略,提高应用性创新转移转化效能。科研水平体现学校实力,决定学校地位。必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瞄准现实问题,侧重应用研究,强化协同创新,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转化为目的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发展战略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智库建设等工作,提升服务政府决策、产业升级、企业技术创新和社会教育文化发展的能力,提高科研创新应用效能。

4.推进开放活校战略,构建多元化合作办学发展格局。以开放促新局,以合作谋共赢。紧密对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社会力量和资源,促进校地校企合作、一体发展。全方位加强与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深化实质性合作,引进优质办学资源,在扩大开放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五、主要任务

(一)立德树人提升工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优质课程(群),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全面育人推进计划。推进“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强化学生服务和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机制,统筹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突出德育引领,推进智育、体育、美育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健全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提升“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结合实效构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

2.教育教学创新计划。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基于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鼓励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途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研究性学习。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创新完善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学业评价方式,提倡课程考试多元化、考核手段多样化。优化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保障教育教学高效运行。遵循CDIO教育理念,将企业行业标准引入教学过程,实施“卓计划”,积极发挥企业作用,推进“双导师制”促进“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融合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契合度和达成度。建设2-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争取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4个。争取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5项以上。

3.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加强优质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以省、校两级一流课程建设为重点,加强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课程重组整合,把行业技术纳入课程内容,促进应用型特色课程群与系列课程建设。加大投入,推进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积极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争取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以上。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把思政课建成一流课程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2-4项。实施“一流”课程群建设规划,加强应用型特色课程群与系列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促进课程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重视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建设一定数量的校企共建校本教材争取省部级优秀(或规划)教材2以上

4.就业创业拓展计划。加强就业创业制度建设和指导服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加强与地方政府人社部门、用人单位联系,实施“互联网+就业”工程,开拓优质就业资源市场,实现就业引导与推荐帮扶精准化。引导毕业生科学选择,服务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参军入伍、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构建就业质量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组织、比赛、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形成先进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创新创业,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增加创新创业投入,完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

5.学生发展推进计划。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进学生发展成长。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学生发展,完善“四梁八柱”学生工作体系。健全管理服务育人制度体系,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全面实施学风建设系统工程。持续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生态,探索打造服务型学生组织,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二)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推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坚持“提升素质、强化应用、转型发展”,刚柔并济、引育并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相匹配的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提升计划。适应应用型办学,配齐配强教育教学力量。采取多方式、多渠道改善师资结构,扩充师资队伍规模,生师比达到18:1。鼓励、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转型,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性研究水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加强梯队建设,畅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渠道,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步伐。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学工作在岗位评聘、考核和绩效工资发放中的权重。制定校地人才双向交流制度,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组建教学团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2.高端人才汇聚计划。做实高水平人才招引工作,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鼓励性发展专业需要,强化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工作顶层设计。契合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校地共享“人才红利”,重点引进泰山学者、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专家和应用型人才。围绕学校应用型专业群和跨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在牡丹研究、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商贸物流、非遗文化等方面组建5个在省内具有发展优势的高水平研发团队。继续实施“牡丹学者”“人才特区”等人才培育工程,激励教师科研创新,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3.师德师风建设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至善师德风尚严把思想政治关,将“师德为先”要求贯穿于入职、考核、晋级、评优等教师发展全过程。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塑造、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习培训、社会实践等教师培养计划。成立学校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订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师德考核和师德师风监督员等制度,对师德师风进行监督评议,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营造广大教师敦教敬业、潜心育人的良好生态。

(三)学科专业筑峰工程

推进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若干省级高水平学科专业。

1.优势学科提升计划。面向菏泽产业行业发展,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强化基础学科支撑作用,做实应用学科,做优教师教育,做强优势学科,做亮特色学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物医药、化学化工工科发展。实施重点突破,集中建设生物与医药、药学、教育、材料与化工等优势学科争取新增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4个以上加强地方非遗文化、水浒文化、牡丹文化等学科领域的建设,形成发展特色优势。力争1-3个学科(领域)进入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行列

2.专业设置优化计划。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发展生态。全校专业实施动态管理,适应菏泽产业需要和社会发展,推进专业共建,扶持优势特色专业发展,促进良性竞争。推进九大应用型专业群集群建设提升省级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水平,重点建设以生物与医药、教师教育等为代表的专业群。大力落实“山东省特色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凝练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山东省特色专业发展支持计划专业。推动专业建设对接行业标准、体现产业需求,争取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工科专业认证。争取获批省特色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6个;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争取建设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5-7个争取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3.硕士教育突破计划。2-4个专业学位培育点达到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争取1-2个学科专业基本达到专业学位硕士点立项标准,为提升办学层次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和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明确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推进校际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强化学科专业带头人、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建设和成果积累,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强化相关优势学科专业发展特色设立硕士学位点培育专项经费,扶优扶强扶特按照国家专业学位硕士点申报标准重点建设,积极申报。建设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创新平台3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培育)和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个、省级(培育)和校级优势科研创新平台5-10个、具有应用技术研究及开发背景的科研创新平台20个左右。

(四)科研创新集束工程

服务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规划科研创新领域,强化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做好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培育、科研成果申报等工作,产出区域性标志成果,提升科研创新服务能力,形成科研创新良性发展新机制

1.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聚焦地方产业发展,打造若干富有活力的创新团队。鼓励广大教师自由结合,聚焦现实发展需要,联合社会力量,瞄准地方发展和现实需要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专家,以创新团队为依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重要课题,不断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和建设水平。注重优秀团队的梯队建设,提升优秀中青年骨干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若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切实发挥咨政建言、文化传播、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积极作用。学校设立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建设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0个,成立实体性研究机构2-3个,形成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竞争力、主流研究方向鲜明的创新团队,力争培育1-3个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2.协同创新推进计划。聚焦地方产业行业现实问题,强化应用研究、协同创新。成立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修订完善协同创新管理制度;成立菏泽学院协同创新中心,鼓励支持二级学院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与驻菏高校建立发展联盟,合地方政府、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开展协同创新,在课题申报、科研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推进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强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学校应用性研究项目不低于各类立项课题总数的60%;形成校地校企协同创新良好态势,新增校企协同创新平台3个以上,争取横向课题经费8000万元以上;争取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左右,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900篇左右,出版学术著作100部左右;争取省部级成果、奖励5项以上,实现国家级科研奖励突破。

3.成果转移转化计划。着力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研创新效能。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构。面向实际需要,强化精品意识,引导强化科研创新成果特色和成熟度加强菏泽学院大学科技园和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服务师生创新创业成果转移转化。密切校企沟通交流,做好师生创新成果推介工作。鼓励支持以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区域特色、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育,争取省部级以上新品种、软件著作权审定授权及授权国家专利600项左右,其中发明专利60项左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以上,争取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额500万元以上

(五)校城融合提速工程

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校城融合发展,健全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广泛聚合发展力量,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共建共享、协同育人。

1.市校融合发展计划。落实校城融合发展意见推进校地产教深度融合。加强统筹领导,着力构建校城“融合发展、全面合作、协同提升、共促跨越”的体制机制。密切校地沟通交流,研究产业、服务企业,强化学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菏泽市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全方位精准对接促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与市直有关部门、县区、产业行业、代表性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拓展校地融合发展渠道。制定实施“一学院一县区(一行业)、百团百企”行动方案,推进学校人才科技优势直接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现实需要,扎实推校城融合十大工程

2.产教融合推进计划。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完善校地共建共享共用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共享、平台共建、资源共用强化共建共享共用理念,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明确共同需要合作方向重点领域推进菏泽市高层次人才库建设,加强校地校企人才交流,做好紧缺人才联合招引工作。推进药物研究院、高端化工研究院、生命健康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非遗文化研究院、黄河研究院、新闻传播学院、基层治理研究院等平台共建工作,加强工程(或实训)中心、培训中心等平台共建。继续做好图书、体育场馆、实验室等资源和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的共用共享,提升使用效益。联合加大政策支持,依托高新区产业优势,推进菏泽学院大学科技园建设。

3.产业学院建设计划。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学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借助产业优势和企业力量,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积极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多主体联合办学,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拓展学校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构建与重要企业、行业合作新格局。建设明德、莱茵科斯特、现代国教育等4-8个现代产业学院,积极申报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六)大学文化引领工程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强化大学文化辐射引领,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1.文化培根铸魂计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加强革命文化、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教育。加强校史校情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活动形式,增强师生爱国爱校意识和价值认同建设教师教育博物馆、菏泽学院书画展厅、牡丹之都民族乐团、鲁筝博物馆校园文化载体提升校史馆育人功能,打造文化育人亮点

2.文化传承创新计划。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部署,做好做实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托菏泽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一都四乡”文化品牌优势,发挥菏泽文化研究院、牡丹研究院、黄河研究院、鲁西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做好菏泽革命文化、祖源文化、牡丹文化、水浒文化、黄河文化等研究与探索,产生一批代表性文化研究成果,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上形成鲜明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和文旅产业,挖掘菏泽历史底蕴,展示菏泽文化特色讲好菏泽发展故事,扩大菏泽文化影响力,提升菏泽知名度。

3.学校形象提升计划。适应学校发展,打造学校良好形象遵循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愿景,凝练学校内涵,完善学校标识系统。重视学校形象推广,加大宣传投入,健全宣传工作机制,锻炼配强宣传队伍。建设学校融媒体中心,统筹全校新闻采写、编辑、发布等工作,加强全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建设。密切与校外媒体联系,积极在主流权威媒体发布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校城融合、校际合作等方面发展成就。就学校立德树人特色和办学治校经验申报省级和国家立项、奖励,提升学校发展高度

(七)对外交流拓展工程

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为重点,增进友好往来加强项目合作,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1.国际伙伴扩群计划广交朋友,增进交流。坚持开放发展,加强校园国际化氛围营造,增强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强化对外宣传意识,加强学校英文网站建设,推动学校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强化政策引导,持续拓展师生国际视野,鼓励支持二级学院和广大教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加大师生交流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继续做好对外汉语教师培养和选派工作。巩固拓展与马来西亚、韩国高校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交流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新签一批高水平国际友好合作院校积极参与“泰中教育联盟”“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的人文、教学、科研活动,推荐更多教师加入“联盟智库”。建立一批国际化友好学校,提升学校国际交流格局。

2.项目合作深化计划。丰富实质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项目,力求国际化办学实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合作,巩固提升现有合作成果,积极争取新建合作项目。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行动计划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重点建设一批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推进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中心)建设,拓展教学提升、学生培养、学术研究、学生交换、短期访学等方面合作。推进落实与莱因科斯特战略合作协议,与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联合申报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发挥菏泽“一都四乡”特色优势,建立中华武术、书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教育实验区”。加大国际化专项经费投入,重点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访学、海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联合申报课题。

(八)公共服务保障工程

完善学校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加强校园基本建设,优化校园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提升资源筹集能力,有力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1.校园建设提升计划。优化校园设施,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完成学校三期工程建设,推进郓城分校新校区和单县分校新校区建设。做好老校区相关校舍改扩建工作,新建学生公寓4万平方米。做好校园景观规划,扎实开展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校园建设达到国家设置大学标准。建立完善修缮维护长效机制,保障基础设施正常使用。

2.智慧校园建设计划。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智慧环境设施建设,建设高效实用的智慧校园平台。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以现代化教学媒体为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硬件投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丰富网络在线教学资源。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推进远程教育、微课、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强化师生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成效,实现学生学习效益最优化。建设数字化信息服务为主导的现代化图书馆,纸质图书达到230万册。实施数字档案建设,提升档案工作服务水平。

3.平安校园建设计划。健全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水平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全面升级网络安全设施,提升智能化建设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完善校院分级管理安全责任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和安全应急预案。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范,做好舆情引导和监管。加强校园卫生健康常态化管理,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完善消防安全管理运行机制,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校园治理平台,力争获得“省级平安校园”。

4.资源集约管理计划。完善绩效导向的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服务水平。适时调整收入管理政策和分配政策,完善绩效导向的管理机制,增强成本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办学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绩效考评办法,提升资产使用效益出台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办法,建设全校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推进教学科研公共资源共享。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强重点领域建设,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到2025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亿元。

5.经费开源节流计划。拓展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优化学校经费收入结构。落实省属本科高校“3个三分之一”资金配置要求,加强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财政足额拨付和倾斜支持提高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争取绩效奖补资金和竞争性项目资金鼓励开展社会服务,拓展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增加办学收益。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争取横向经费。发挥校友会、基金会、理事会等平台作用,争取校友和社会捐赠。探索政府、社会、学校多元合作共建机制,努力把更多社会资源转化为教书育人资源。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预算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编制经费预算,加强经费管理。

(九)综合改革深化工程

坚持新发展理念,完善评价体制机制,落实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形成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提升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和职能部门服务水平,促进学校快速协调发展。

1.教育评价改革计划。推进评价改革,强化正向引领。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深化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突出业绩贡献评价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考核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贯穿教师评价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育评价改革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结合起来,与学校发展愿景、发展战略等重点任务结合起来,创新评价模式、要素和手段,积极探索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把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师生满意度、社会认可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师生。

2.两级管理推进计划。推进完善校内两级管理,激发二级学院(分校)内生办学活力。落实二级学院(分校)办学主体地位,科学合理确定校院两级责权配置及实现方式,继续推进二级学院(分校)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术管理、财务管理、资源配置、基层组织设置等方面自主权限。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重点,制定二级学院(分校)事业发展关键指标,并进行考核和绩效奖惩,引导二级学院(分校)高质量发展。强化二级学院(分校)的主体思维、经营理念和开拓意识,主动作为、改革创新;理顺机关部门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支持二级学院(分校)协调发展。

3.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以学校章程为引领,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坚持教授治学和学术民主的理念,构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构架,科学划分、规范行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强化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职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员干事兴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民主管理,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建设,增强民主监督实效。健全社会参与体制机制,探索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等社会参与办学机制,激发社会主体有效参与。

(十)党的建设统领工程

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强化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锻造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把党的领导贯穿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动力。

1.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统领发展作用。严格执行党委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落实到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坚持“学校与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推动管理创新,重视民生共享,强化共同愿景,广泛凝聚发展合力。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提升行动,优化党支部设置,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完善典型示范引领,做好“标杆”培育,加强党建品牌建设力度,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严肃党内组织生活,落实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3年),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党建基础保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3.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注重梯队建设,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加强干部队伍培训,注重干部作风建设,实施干部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实行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干部轮岗交流,探索拓展干部晋升通道。严管厚爱干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落实干部档案、因私出国、兼职审批等规定。

六、规划实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1.加强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及时研究和解决“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督促重点工作推进落实。加强学校规划管理和政策研究,增强学校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学校转型发展研究,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形势发展对规划及时进行调整。

2.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建立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分项规划、子规划为支撑,院系规划为基础的发展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合力。加强规划的执行,分解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关键指标,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对规划的实施质量与进程进行跟踪和监控,确保高质量完成。

3.确保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细化落实本规划的各种举措和办法,根据规划切实制定好学校、各部门、二级学院的年度计划,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分年度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规划任务。

(二)实施项目化管理

1.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定项目。规范建设项目论证审批制度,依据规划进行前期论证和立项评审。未列入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立项。

2.实行项目带动,明确责任分工。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组织实施好规划定的项目,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抓住项目重点,突破项目难点,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规划发展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具体举措的有效落实。

3.制定项目方案,以项目定预算。加强学校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凡是未立项的项目或计划,原则上不给予预算支持。

(三)加强监测评估管理

1.建立规划实施的反馈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学校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对规划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分析,有效把握规划建设的总体进展。

2.建立规划实施的调整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开展规划阶段性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措施;同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校事业的发展需要,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经过一定的审议程序后报党委会批准。

3.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机制。建立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考核制度,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阶段检查和考核,并把考核检查结果作为学校调整办学资源配置和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 热 点 新 闻

     菏泽学院规划处  
电话:0530-5668100   邮编:274015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大学路2269号菏泽学院综合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