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政策法规 | 发展规划 | 信息统计 | 决策参考 | 章程建设 | 资料下载 |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决策参考>>正文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规避
2015-09-22 18:20  

窗体顶端

   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共同特征:本科院校的初级阶段、原本是专科教育的佼佼者、面对着战略转型和跨越式发展、面临不断达标和提升的紧迫需求。但由于举办时间较短、办学资源紧张、管理体制惯性束缚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地方本科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面临特色尚不显著、社会声誉不高、学科基础薄弱、专业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符合现代本科教育的需求和规律等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全国280所地方本科高校的监测显示,其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合格率仅为57.11%,部分本科高校的专科专业占到专业总数的44.78%;教学质量控制合 格率仅为57.82%;在地方本科高校中,有13%的学校新生报到率低于90%,新生报到率最低的本科院校只有73.06%。为破解这些现实桎梏,近年来相继颁布并实施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2年)、《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等一系列政策和战略规划,以建设应用技术本科为切入点,地方本科高校开始了以中央统筹协调、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上下联动式转型发展探索,以全面推进高校分类治理,科学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情境与价值诉求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总体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 一方面,国家顶层设计与整体战略部署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转型发展工作自2013年初启动以来,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共识。”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300所左右独立学院)中,至少应有1/2以上的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技能型院校。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35所地方高校组成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同时成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4月,178所地方高校共同发布了 《驻马店共识》 ,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 “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在省级政府的指导下,地方高校转型试点工作及其配套机制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如山东省政府安排了1亿元专项经费用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广东省专门设立了 “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 支持转型发展。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六所高校率先成立重庆市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湖北省批准了武汉商学院、湖北医药学院等11所省属本科高校作为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的试点。河南省确定了安阳师范学院等3所高校的 “专业(集群)转型试点” 和河南工程学院等7所高校的 “整体转型试点”。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诉求
   1.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持续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载体。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在1170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高校766所,独立学院292所。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又分为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高校646所和1999年以前建立的普通本科高校131所。其中,1999年以来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已占我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5.2%,且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地方,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 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地市及所辖县市的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79.90%和97.40%,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将大大提高地市、县市和广大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2.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实现省域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突破环节。到目前为止,除西藏、 青海两省外,新建本科院校已遍布全国29个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从全国现有的333个地级城市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其中的178个地级城市,占有率高达53.5%。一方面,从区域布局看,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是所在地市的唯一本科高校,他们通过培养行业人才,为区域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通过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源;另一方面,从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模式来看,地方本科高校是省域高等教育 “金字塔式” 结构的宽泛基础,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新生力量,亟待通过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打造高教强省和内涵式发展新的增长极。姜洁3.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和培育输送区域产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姜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进行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驱动结构的战略调整。其中,要素驱动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关键。 而要素驱动结构调整主要依赖高等教育加速培育和积累人力资本,尤其需要面向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各地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数量短缺、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2010年全国116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从供求对比来看,各技术等级的求职者均供不应求(均在1∶1.5以上),特别是高级技能人力仍然较为短缺(均在1∶1.8以上)。而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总需求量达1000万人左右。潘懋元先生曾提出: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可以办成职业技术型本科,或者是应用型的专业本科。” 地方高校通过紧贴区域人力资源需求的转型发展,可以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由传统 “本科-学术人才” 的单向式人才质量定位,逐渐分化为“本科-学术人才、应用人才、职业人才” 的多向式人才质量定位, 从而消解本科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满足区域劳动力市场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三种倾向

(一)“急功近利”倾向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高等院校调整合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重大战略部署可以发现,政府的行政指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实施中的“急功近利” 倾向则是行政指令被主要诟病之处。“急功近利” 倾向主要表现为 “好大喜功” 的定势思维和“浮躁虚假” 的惯性思维。一方面,“好大喜功” 的定势思维较多地体现在地方政府的行政驱动层面。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整体推进,各地方政府会将高校转型效率作为考量教育政绩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因素,因而行政机关可能直接干预或强势插手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事务,引发各地本科高校转型出现 “赶、超、比、拼” 的无序竞争现象,造成“重速度、轻质量” 和 “重短效、轻长效” 的不利局面。同时,地方政府越迅速推动区域内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就越容易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可以创造 “先试先行” 的积极典范,并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个逻辑复杂的动态调适过程,涉及高等教育相关者的诸多利益以及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权责划分与矛盾化解,绝非一蹴而就地仓促转型;另一方面,“浮躁虚假” 的惯性思维更多地存在于地方本科高校的被动办学行为之中。为了应对匆忙转型过程中的地方政府督导和检查亦或是为了抢占转型发展的先机,一些地方本科高校不得不开展求多、求全的补救行动,对本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成果,对各类文字材料与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突击式补充、 完善,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弄虚作假,这些行为都会造成高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限资源的损耗与浪费,使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功效大打折扣且背离转型发展的理性初衷。

(二)“投机主义”倾向

  “投机主义” 倾向最主要的表现是引发了新一轮的地方本科高校更名、升格热潮和获准专业学位硕士点的竞争。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机会,尤其是一些没有 “大学” 的行政区域容易产生由 “学院” 改为 “大学” 的更名和升格现象。长期以来,更名关系到高校的级别、层次、办学规模、资源配置和人员待遇等一系列利益链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利益驱动。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随着大学的改名,大学中的系也水涨船高,统统地升格为学院了,原来的科、室和处也都改为部,处长都变为部长了。” 实际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关键是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改进与更新,并不能改变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原有层次和属性。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借转型之名进行更名与升格活动,这些寻求扩大办学规模、获取教育资源、获得经费支持,会产生高校趋同化倾向、品牌流失、质量下降和名不副实等问题。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国家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初衷,而且容易引发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可以享受到国家支持转型带来的自主招生机制、专业硕士学位布点、生均拨款额度、专业设置权限、人事制度改革、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等优惠政策。随着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如设置专科层次高等学校权、一些硕士学位点审批权等由中央转移到了地方。这一政策使一些无望获得学术型硕士点的地方本科高校把转型视为获批专业学位硕士点的机会,竞相掀起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的热潮,使地方高校转型陷入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恶性竞争和尴尬窘境。

(三)“脱离实际”倾向

  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出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容易陷入“一刀切”式的传统政令误区,即强制性要求辖区内的所有地方本科高校 “整齐划一” 和 “步调一致” 地限期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容易引发两种 “脱离实际” 的倾向:一是机械化的 “经验主义” ,又可称作是随波逐流式的转型,仅是生搬硬套国内其它省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维理念和道路模式,容易忽视本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行业人才的特殊需求以及高校办学的基础和水平,致使转型带有盲目性、攀比性和从众性,容易引发转型之后高校组织的趋同性。而过度趋同又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从短期来看,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变得愈发突出,从长远来看,大学缺乏个性、缺乏特色,削弱了高校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甚至丧失独立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二是片面化的 “形式主义” ,从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链的层次结构和能级结构来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技术工人,普通本科培养的是企业生产、研发、管理、经营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理想的应用技术本科培养的应是面向企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即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 能胜任一线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于缺乏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仍不成熟,人才培养定位仍不准确,因而在转型过程中,容易将应用技术本科和普通本科、高职专科的概念相混淆,未能抓住转型发展的关键矛盾,即破解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等育人环节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问题;亦或是把转型后的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等同于高等职业技能训练,片面强调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和实践技术,从而忽视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长远性和全面性。

三、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良倾向的规避

(一)政府宏观管理维度:健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语境

  扩大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强化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第一,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人力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行政部门以及地方本科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制定并尽快出台 《省域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重点在事业发展、资金安排、重大教改项目、专业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并持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土地出让、减免税费、财政补贴等企业激励政策,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和指引地方本科高校,实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主动转型。第二,加大高校自主办学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督促地方本科高校尽快建立 《大学章程》 ,切实开展依法治校,建立由全校民主征集意见、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省人大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 《大学章程》 建设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地方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广泛参加的高校理事会(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样化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规划制定、办学合理定位、校企深入合作、人才供需监控、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科专业建设、职业资格制定以及课程开设与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参与作用。 第三,提供全面的法律法规支撑。省市政府应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参与和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和基本义务,消解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约束、 利益分配不均衡、资源共享不顺畅和风险分担不健全等机制性障碍。

(二)社会参与评估维度:革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评估机制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评估任务逐步从政府转移到社会组织,建立公正独立且具有公信力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评估体系与监督机制。第一,强化政府监管制度。一方面,逐步健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质量评估与效益监测的发布、奖惩、整改等制度,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转型高校办学信息和质量监测报告,切实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按年度对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资质审查和绩效考核,开展评估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监督评估机构的活动规程和运作方式,实行评估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社会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评估的公平、公正、公开;第二,加强中立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建设。一方面,不断丰富社会评估组织种类,大力发展具有独立法人的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重点加强社会评估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建立客观、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筹建评估专家库。遴选一支权威性强、 涵盖面广、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内外一流的评估专家队伍,加强专家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逐步施行职业资格认证及持证上岗制度。目前,国内部分省市已经开始引入社会评估机构的实践探索,如浙江省在2012年6月修订了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考核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正是此次修订的亮点。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从2014年起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 进行评价;第三,完善高校内部评估组织体系。地方本科高校应建立健全 “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等二级机构,开展对本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的长期检测与动态监控。

(三)高校自主办学维度:完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制度设计

   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更好地落实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以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主的分类招考模式,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拔生源;第二,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一方面,支持地方本科高校立足区域产业行业对人力资源能级结构的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产业链-学科链-人才培养体系链” 相互衔接,并通过组建特色学科群和专业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复合能力。 另一方面,全面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高校与企业多种形式联办二级学院,鼓励高校在地方产业园、工业园、科技园区建立分校(校区)和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制度,鼓励高校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等途径,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三,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方面,继续加强地方本科高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立足现代化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由校企联合制定 “双师型” 教师的评聘标准,完善 “双师型” 教师的培育和援引机制,深化校企互聘人才机制和人才共享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以学术贡献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为主要依据的人事分类考核机制。探索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职称资格申报制度,自主制定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的分类考核、职称评聘与职务晋升标准与机制;第四,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自主管理使用学校财产经费,扩大创收渠道,多途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高校办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实验平台筹建维度:打造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载体基础

  要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发展,就应注重打造类型丰富的实践载体与研究平台,为政府决策和长远战略规划提供全面支持。第一,成立区域性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选择具有一定行业特色且办学基础较好的地方本科高校,面向区域装备制造业等传统支柱型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高校转型发展联盟。重点制定联盟章程,明确联盟的性质、目标、 任务和责任。探索建立联盟高校之间专业互选、学分互认、师资互聘等资源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在高校联盟之间,不仅学校的高层领导要加强沟通,而且对口的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等都应搭建平台,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共同编写技术应用型教材,交流教学和考试方法等。同时,推动联盟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二,筹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一方面,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创新研究。重点研究政府政策与法律法规、政府分级督导、社会评估评价、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前沿问题,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标准建构和实施战略研究,并系统研究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借鉴,特别要借鉴美国州立大学、 英国新大学、德国应用型大学的经验。另一方面,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常态化实证研究。引入大数据分析模式,加强高校的科学定位与特色化建设道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模式多样化路径等典型案例研究,探索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遴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一方面,鼓励试点高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联合办学模式,允许试点高校的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公办民助改革,鼓励行业优势明显的试点高校与行业协会、大型企业共建教育集团。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设置专项资金,给予试点高校或试点专业特殊的财政支持。 (本内容来自《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7月专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窗体底端

 
 · 热 点 新 闻

     菏泽学院规划处  
电话:0530-5668100   邮编:274015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大学路2269号菏泽学院综合办公楼